应战工业4.0:“新常态”下的工厂人力资源管理①——解析工业4.0

发布时间:2020-01-17   信息来源:智享会   浏览次数:

十年前,在那个“中国制造”的黄金时代,如果有预言称2014 年的中国制造业将面临衰退,生产成本直逼美国,企业即便支付双倍工资,也很难招到员工……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是天方夜谭。

 

但如今,大量制造企业却陷入了增长乏力的泥淖:随着人口红利拐点的临近,中国介于15-59岁的人口数量自2010年开始下降,“用工荒”席卷主要经济区。而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显示,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每小时人工成本增速超200%,加之能源价格的走低及人民币升值,中国对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优势到2020年将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化、社交化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技术和相关的应用逐步从消费层面切入到产业层面,传统产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将会从根本上被颠覆。而产业互联网在生产制造行业的突破,势必会引领整个行业走进以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大主题组成的工业4.0时代。

 

那么在经济“新常态”之下,工厂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如何应战工业4.0呢? 

 

Part 1 解析工业4.0

 

“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3月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产业结构转型时这样强调。“互联网+”这一行业热词也第一次被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随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发展,主线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规划将借鉴德国版工业4.0,围绕在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应战工业4.0之前,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工业4.0的那些事儿。

 

何谓工业4.0?

 

简单的说“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随着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网络、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软件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交织产生新的价值模型,在制造领域,这种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德国人称其为“工业4.0”。

 

工业4.0概念首先由德国提出。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发布《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于2013 年12 月发布“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2014 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主题“融合的工业——下一步”很好地契合了德国自2013 年以来力推的创新概念“工业4.0”。

 

在现代智能机器人、传感器、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实现突破的条件下,通过工业互联网将供应链、生产过程和仓储物流智能连接,从而实现智能生产的“四化”:供应和仓储成本较小化,生产过程全自动化,需求相应速度较大化和产品个性化。

 

工业4.0的终极目的是使制造业脱离劳动力禀赋的桎梏,将全流程成本降到较低,从而实现制造业竞争力的较大化。在4.0 时代,不仅制造环节的人工将得到节省(机器人为主体的自动化生产连线),前端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互联网接入,实施管理订单)、后端仓储物流管理(WMS+自动化立体仓库)都将实现无人化,以及较低的渠道库存和物流成本。

 

工业4.0的特点

 

回顾前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应用机械、电气和信息技术等越来越先进的工具逐步将人力从生产中解放,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过程。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4.0,一项更为伟大的工具 – 互联网将深度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去,从而将制造业对劳动力的依赖和生产成本的优化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1)工业革命1.0:18 世纪末期始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 世纪中叶结束。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2)工业革命 2.0:第二次工业领域大变革发生在20 世纪初期,形成生产线生产的阶段。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

3)工业革命3.0:20 世纪70 年代以后,随着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充实到工业过程之中,实现了生产的优化和自动化。自此,机械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

 

与现行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相对应,工业4.0 将确保多批次,小产量状态下产业的获利能力,确保工艺流程的灵活性和资源利用率。这种生产模式成功后,能够提供品种更丰富的个性化、功能更齐全的多样性、性能更稳定的高质量、使用更人性化的产品,中国依靠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高性价比产品的吸引力将会降低。

 

可以说,互联网让工厂设备变得“能说话,会思考”:在理想化的智能车间里,所有加工设备、待加工部件(运输小车)、装料机器人都装有CPS,都具有无线上网功能。待加工部件不通过中央控制器,直接与加工设备联系确定,到哪台设备进行哪些加工。工件控制工厂负责下道工序的加工设备直接调用待加工件,独立自主的运输小车根据地下铺设的感应线路,把工件送给装料机器手。所有后续工序需要的产品信息,包括生产销售文件都由各工件自己携带。如果出现差错,或顾客的特别要求与现有的CAM 数据不符,研发部的工程师会立刻得到报警。补充改进措施会立刻在一个虚拟的试验环境下检查,然后发给工件。

 

为何要推动工业4.0?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劳动力制造业就业意愿的下降,对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巨大制约。有数据显示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综合成本已经与美国本土部分地区接近。客观上说,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抢先进入“工业4.0”时代,以保持第一大支出产业-制造业竞争力,是中国无法不选择的一个命题。

 

李克强总理2014年10月份访德期间签订“工业4.0”战略合作框架,显示出高层对制造业4.0升级改造的强力支持,工业4.0或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工业4.0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德国成为市场主导者: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即CPS)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标准制定者、领先供应商),从而使德国制造业在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意味着德国人创建了新的生产环境,包括新的管理、流程、模型等,还提供新的智能生产装备和新的技术手段。将推动德国的机器人、制造成套装备、IT 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核心产业的变革,并加入到工业4.0 体系内,再借助这新的工业体系生产制造出来的产品冲击世界原有生产体系中的产品,“确保了德国制造业的未来”。

 

德国的工业4.0 概念是建立在德国在自动化装备全球领先的优势地位上,几乎所有国内的大型自动化工业企业,以及上千的中小企业也将加入到这一体系里去。

 

与德国工业4.0 的基本理念相似,在美国,“工业互联网”革命同样如火如荼,已经成为美国“制造业回归”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同样倡导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形成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但其内涵已经超越制造过程以及制造业本身,跨越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价值链,涵盖航空、能源、交通、医疗等更多工业领域(九大平台)。而与德国工业4.0的“硬”制造所不同的是,“工业互联网”方案更加注重软件、网络、大数据等对于工业领域的服务方式的颠覆——“软”服务恰恰是软件和互联网经济发达的美国经济较为擅长的。

您好,欢迎申请加入智享会!期待智享会和您一起成长!

立即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