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沛明丨董事 管理本部副本部长丨SMC(中国)有限公司
项目成立背景与需要解决的业务问题
SMC(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急需大量制造型人才。每年SMC 从合作的各中、高职院校中大量招聘毕业生加盟。但在学生到职业人过渡的过程中,SMC
感到从校园文化中走出来的学生到企业成为职场中人有诸多的不适应。例如在时间观念、人际关系、学习方法、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都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图表1
中,列举了一些学生和企业人的行为及价值观上的区别)。因此,当毕业生踏出“象牙塔”步入企业时,与领导同事相处以及踏实工作作风等方面,会产生许多冲突、不理解以及不认同。企业的领导及师傅需要对其进行观念的引导、行为的修正和良好工作习惯的培养。所以,毕业生需要拥有一段从学生变为企业人的角色转换经历,以减少因观念与文化的冲突从而离开公司或影响其个人职业发展的几率。而对于企业而言,毕业生最初培养的不是与企业相匹配的技能和知识,而是文化的认同以及基本素质是否达到企业标准。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
SMC于2006 年开展了“SMC 青苗培养计划”。在项目实行的这几年中,SMC
在不断持续改进,过去只是北京的职业院校,近年随着北京生源的减少,企业已向河北、山东等地区扩展青苗班,也取得较好效果。
项目内容与实施
采取过去订单式培养方式,能解决人员的急缺,但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尚达不到企业要求。如何才能快速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呢?为解决这个问题,SMC 提出与学院深度合作的战略思想,将企业文化和现代化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提前进入校园的“青苗计划”,对其进行“准员工” 的培养方式,创出校企合作育人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为:同学们一进校后班级就被命名为“青苗班”,将SMC 企业文化的内容移植到学校,使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文化, 知晓未来职场的要求,从心态上、习惯上以及技能训练上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在学校就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职场的过渡。
SMC 挑选了长期合作的国家示范校及几家重点中/ 高职学校,开展SMC 青苗培养计划。在运行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青苗班的组建
让学生充分了解公司的基础上选择报名参加SMC 青苗班,经过企业宣讲、学生自愿报名、公司面试选拔组建SMC 青苗班,增加进入SMC 班学生的荣誉感;同时, 为增加组织的保障,企业人力资源部还设有青苗管理岗。
2. 企业文化的融入
为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衔接,SMC 通过以下系列活动的组织,进行教育的前移(形式上和内容上)。
l 班级挂牌及体现SMC 企业文化的教室布置
l 发放SMC 工服
l 企业参观与寒暑假的企业实践活动
l 企业文化课程培训
l 企业文化主题班会的组织
l 参加公司组织的运动会,社庆等活动
l 5S 知识竞赛、户外拓展训练
l 各校辅导员和毕业生的座谈
l 青苗班主任的经验交流及授课老师的企业实践活动
l 专项奖学金的颁发
通过以上系列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让学生对未来供职的公司有充分的了解,增加学生对公司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知晓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增强自律性,从学生阶段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效连接,为今后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场的过渡打下基础。
3. 建立归属感
为提升学生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SMC 称其为“SMC 准员工”。企业的大型团体活动会邀请青苗学生派队参加,例如:公司运动会;另外,公司也会对青苗班定期发放月刊,让他们了解企业的发展和变化,感觉到自己与SMC 息息相关,而不只是挂名班级中的一员。
4. 设立SMC 奖学金
为了打造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同时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SMC 设立了青苗学生专项奖学金:特优奖(和公司的年度先进员工同等奖励)、优秀奖及专项奖,共投入青苗奖学金30 万,奖励学生接近200 人。另外,更有各种技能大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激励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对SMC 的文化会有更直接的感受, 对其将来顺利融入SMC 团队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注:SMC 奖学金的评比条件与学校评选奖学金有所不同, SMC 不只看学习成绩,更关注同学的全面发展,在综合素质、公益活动中表现突出者也可入选。重点是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知识的同时,亦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5. 青苗辅导员制度
选拔各中、高职院校优秀毕业生代表走进青苗班,和学生零距离畅谈在公司的发展,经历的坎坷与成长,让学生对未来工作的期待更符合实际,也更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迎接困难和挑战。
项目效果与阶段性评价
经过校企合作项目,SMC 青苗班毕业的学生成为制造现场争抢的对象。他们在对公司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在时间观念、责任心、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质量成本交货期的意识、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5S 管理等方面都和企业的要求比较接近,并且理解、认同企业文化,基本符合企业的要求。同学们进入企业后, 很快进入员工的角色,也得到企业部门的重视。而对于其效果的阶段性评估的衡量标准与维度,SMC 主要根据图表1 中企业人与学生的对比图进行设立。
反思与建议
1. 以人才培养融合为前提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以及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为依据进行建立的。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商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并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就能做到“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通过建立“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达到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目标要求。
2. 以文化层面融合为核心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与企业文化对接时,职业学校以校企文化精神的融合为核心,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在“职业性”上下功夫。学校通过成立企业文化研究会、开设“企业文化”专栏等举措,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教育, 促进师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3. 以校企深度融合为保障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已成为校企合作的共识。一方面, 需要邀请企业全方位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建设生产性实训中心,并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教学,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开设企业文化讲座。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师资队伍的职业素养,建立一支熟悉企业文化的师资队伍。另外,在校企合作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教育管理理念与企业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 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
4. 以活动层面融合为载体
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多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职业心理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就课外文体活动而言,可以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具有企业文化内涵有机融入其中,以活动为载体,对企业文化进行传播与实践。
您好,欢迎申请加入智享会!期待智享会和您一起成长!
立即申请